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新生娱乐平台官网登录 > 新闻动态 > 49年国民党中将率5000人起义,不久却率部叛逃,最终结局如何

49年国民党中将率5000人起义,不久却率部叛逃,最终结局如何


发布日期:2025-04-13 07:36    点击次数:79


开篇的话

1946年5月23号那天,人民解放军又是做思想工作,又是发动军事攻击,把国民党第17纵队的中将司令给逼急了。这位司令带着他手下5000号人在山东东明县宣布起义,还向全国发了电报。

没多久,就在蒋介石对解放区发起大规模攻击的时候,杜淑居然选择逃跑了?

他为啥会在起义后头,又突然跑到敌人那边去了呢?

【01 共产党劝降杜淑】

1945年秋天10月份,国民党那边的第11战区副头头,也就是新8军的军长,高树勋大将军,带着他的新8军外加1个纵队,加起来两万多号人,在河北磁县的马头镇,毅然决然地反了水,搞起了起义。

没多久,中央决定发起个叫“高树勋运动”的活动,就是让国民党兵们瞧瞧高树勋的榜样,跟着他的脚步走,站到咱老百姓这边来,干脆起义算了。

接着,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和冀鲁豫区党委,按照中央的指示,对占据东明的杜淑的部队,采取了军事打击和内部策反双管齐下的策略来分化他们。

杜淑是山东聊城人,他学成于保定军官学校。早些时候,他在阎锡山手下干到了旅长的位置,后来又升为了军长。

他被国民党里的亲信大将排挤,心里头整天都憋屈得很。到了打日本鬼子那会儿,他一咬牙,向日军低了头,就这么当了回叛徒。

日军认输后,他立马换了个面孔,自称是“隐秘的爱国队伍”的头头。国民党那边呢,就让他当上了第17纵队的司令官。他就开始建基地,带着人马冲进了东明县城,这么一来,他就成了冀鲁豫解放区里的一块绊脚石。

国民党对他的部队并不看重,认为是支非嫡系的杂牌队伍。他们不仅心存疑虑,还在武器装备的供应上故意设置障碍,把他当成了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挡箭牌”。

同时,冀鲁豫地区的共产党区委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琢磨起杜淑的事儿来,大伙儿都觉得,让杜淑的队伍反水投靠咱们,这事儿大有希望。

那时候,特务团的头儿杜光韬跟他沾点亲戚关系,算是叔侄辈的。而杜光韬呢,跟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的二把手宋励华,又是表姨兄弟。

后来,单位就借着这个机会,安排宋励华去跟杜光韬打交道。宋励华在和杜光韬相处的时间里,觉得他这个人挺有原则,像个正直的军人,就劝他别再错下去,赶紧改过自新,争取立个功来弥补过错。

杜光韬觉得表哥宋励华的话挺在理,就答应接下这个重活。他照着宋励华的吩咐,跟对手敞开心扉好好聊了聊。

最终,杜淑敞开了心扉,吐露了自己的烦恼。她觉得自己在国民党那边得不到信任,心里头琢磨着想加入共产党,可又找不到路子。这时候,杜光韬就跟杜淑说:

我哥们儿宋励华在共产党里是个管事的,你可以找他聊聊,探探口风,然后再想办法。

1946年早春那会儿,杜淑叫上了宋励华,让他去东明那边聊聊。在那段时间,宋励华就跟他说起了共产党的那些政策,还有咱们国内国外的大环境。他特别强调了一点:要想活路,就得跟老百姓站一边,这才是正道!

那时候,他也回应了杜淑所关心的几个事儿,比如编制怎么安排、名誉怎么恢复,还有枪支弹药怎么分配。他拍胸脯保证说:只要大家伙儿一起举起义旗干大事,以前的事儿就一笔勾销,不再追究了。

另外,师的队伍构成、组织结构、武器装备都维持原样,还是让他继续当那个师的师长。杜淑一听心里挺乐呵,不过还是有点担心,说要想一想再答复。

说实话,杜淑心里并不是完全不认同宋励华的提醒。他只是还对国民党心存希望,有点犹豫不决,所以就一直拖着没给答复。

人民解放军看到杜淑迟迟拿不定主意,就打算用武力手段让杜淑降落。

【02 杜淑投降后出现变化】

1946年5月十几号的时候,上头让我们第20旅的7纵第19旅去攻打东明。同时呢,军区五分区那边,第21团和独立旅的两个团也准备好了,他们的任务是打援。

那年的二三月份,宋励华跑到东明去商量事儿,他还带上了俩营长一块儿去。就在他和杜淑聊着谈判的事儿时,他的警卫人员已经在悄悄地为攻打东明做准备工作了。

杜淑瞧着东明那边的守军伤亡惨重,解放军战士们个个勇猛无比,眼瞅着城要被攻破,被俘虏已成板上钉钉的事儿,没辙了,只能赶紧给全国发通电,宣告起义。

杜淑发动起义后,他们那队人马就被编成了冀鲁豫军区的独立第一师。杜淑成了师长,宋励华做了副师长,而齐琏呢,他既是代理政委,还兼着政治部主任的职务。

1946年5月27号那天,宋励华和齐琏领着一大帮子,总共四十多个政工干部,直接进了杜淑的部队,打算好好搞搞政治工作。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这支队伍从头到尾改造一番,让它真真正正变成革命的队伍,老百姓自己的军队。

5月27号那天,我们区里的头儿,也就是党委书记和军区政委张玺,还有司令员王秉璋他们,一个个地见了齐琏。他们跟齐琏说了好多政策上的事儿,还给他分配了些任务。

齐琏和杨勇把老百姓和干部的心声都说了出来,他们觉得杜淑被迫造反,结果还被整编成军区的独立师,这简直就是给了他们太大的好处。杨勇直言不讳地说:

要是杜淑还是硬撑着不投降,咱们硬攻东明去消灭他们,那可能会牺牲掉五百号人。但要是鼓动他们起义,就能在战场上大大减少咱们的伤亡。至于具体咋操作,咱们可以和张国华政委一块儿商量商量。

张国华说:这支队伍里啥人都有,反动分子不少,想改变他们挺难的。以后啊,咱们得摸清这些人的心思,时刻盯着这支队伍的想法变化。

为了工作顺畅,宋顾华老跟杜淑还有杜光韬打交道,常找杜光韬碰头,瞅瞅他俩心里怎么想,探听些重要的事儿,好随时摸清杜部那边的情况。

在所有政工干部齐心协力、相互协作之下,尽管杜淑部里有些人老是嘀咕抱怨,时不时还会搞出些违反军队规矩的事儿。

经过咱们部队领导的一番耐心劝导,那些不守规矩的行为收敛了不少,没闹出啥大乱子。可随着时间推移,队伍里的事儿还是不断,老是让人感觉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气氛紧张得很。

6月15号那天,杨勇找齐涟聊了聊。在聊天时,他提到了杜淑的部队,说:“你们得跟军区多打交道,时刻盯着部队那边的情况,好商量下一步怎么做。”

杨勇的判断结果一点没错。随着内战局势越来越吃紧,“三战要来了”“美苏肯定会打”的风声传到了杜淑那里,这给政治工作添了不少堵。

短短几个月内,美国就给国民党军队武装了40个机械化师。蒋介石不顾停战协议和政治决议,直接就把它们扔到一边,开始加速攻打解放区。

结果是这样的:杜淑部那边,反动力量一下子就变得特别猖獗。齐琏和宋励华赶紧把这事儿跟军区还有军区党委说了,他们给出了明确的建议,让赶紧想办法解决掉这个问题。

6月26号那天,军区政治部的头儿王幼平给宋励华打了个电话,说让他去师部挑大梁,管起所有的事儿。接到电话后,他们火速召集了团级以上的政工干部开会,一块儿琢磨了三个计划:

首先,得马上把这个师的编制给取消了,然后把他们分散安排到第七纵队去。

如果第一个计划行不通,那咱们得换个法子。我琢磨着,可以把连级以上的军官都暂时调走,让他们去随营学校深造一下。然后,咱们再派新的干部去各个层级挑大梁,这样既能保证部队的编制不乱,也能让杜淑的职位继续留着。

第三,把队伍划到民主建国军的编制里,然后调他们离开冀豫前线。

另外,为了确保杜淑不会逃跑,他做出决定,派第二团的政治头头张子厚,还有第1团的政委江金铎,陪着第1团的团长何继录,找个旅游的名头,先把何团长从部队里带出来,免得有啥突发情况。

【03 制定抓捕方案】

6月30号夜里,齐琏把事情说了说,然后给出了三个实实在在的法子。结果,好多同志都挺赞成头一个方案的:

得吸取吴品三那事儿的教训,得防着起义的部队在跑路时,把我们政治工作干部给拐跑了。

王秉璋对首个计划摇了摇头,表示反对,并主张先跟邓小平、刘伯承两位领导汇报。经过一番讨论,大伙儿最终达成共识,决定先等邓小平和刘伯承的指示下来再做定夺。

7月2号半夜,宋励华悄悄递来一份绝密消息:杜淑那边的几个大头头打算五天之内脚底抹油,还要带着手下部队一起走。

7月3号半夜,王秉璋跟齐琏说:刘、邓两位领导来电,说不能用武力解决,等那家伙逃跑的时候再动手。不过,在他没跑之前,武器不能给他下了。

齐琏问王秉境:“关于杜淑叛逃的消息,咱们得到的消息准不准?要是他真跑了,第二十旅又回不来,民兵那边又不能用,万一他把咱们的政工干部给绑走了,到时候咱们咋跟上面交代啊?”

王秉璋想了好大一会儿,然后说:“这事儿挺急的,你得马上回师部去。要是碰到刚才说的那些情况,你就看着办吧。”

那天下午,齐涟一回师部,立马找宋励华商量起上面领导的指示和事情的经过。宋励华和齐琏心里都挺急,但他们还是叮嘱各个团的头儿们,得沉住气,别慌。

这些人的异常冷静,搞得政工干部心里直打鼓,杜淑部也因此心里犯嘀咕。他拿不定主意该咋办,背地里开始悄悄加快叛逃的步伐。

7月3号那天,宋励华接到了杜光韬偷偷送来的消息:说杜淑令的第1团打算今晚12点往长垣那边撤,整个师都要往南逃到陇海路那边去。

宋励华琢磨起了这个大变化,开始着手研究。就在他们琢磨怎么办的时候,第一团已经往长垣那边开拔了,一看时间,正好是中午12点。

大家伙都觉得,杜淑心里明镜似的,知道骑兵团驻扎在菏泽西南的五坝岗,那就是条逃跑路上的绊脚石。他故意往西长垣县那边扯,就是想把骑兵团给拽开,好让全师能朝着陇海路溜之大吉。说白了,就是丢卒保车,牺牲第一团,保住整个师。

基于这个情况,他果断出手:把所有能调动的资源都用上,阻止全师人马往陇海路转移。

那时候,天还没亮,咱们就悄悄地把2000名民兵聚拢起来,把独立师给团团围住了。咱们没让他们开枪,就是搞点大动静,吓吓他们,绝对不能真打。同时,把独立营里负责政治的干部,还有3团、4团的领导,都召集到了政治部开会。

所有安排都搞定后,所有的警卫和党员干部都紧绷着神经,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局势咋变。一直到天亮那会儿,民兵们把杜部给团团围住了。到这时候,大家心里那块大石头才算是落了地,稍微松了口气。

最让人提振精神的是,杨勇司令一接到报告,立马就听了建议,他亲自带着骑兵团,照着报告上说的时间和地点,去拦截杜部的第一团。

淮阳那儿的南沙沃村,咱们的队伍把敌人的第1团给一锅端了。齐琏跑去跟杜淑说了这事儿。杜淑一听,心里头那个失落啊,但她还是使劲憋着,低下头不说话。

8月13号那天,张玺对齐琏讲:“瞧现在这仗打的趋势,上头已经定下来,杜淑的部队要转到民主建国军那边去。你得赶紧想办法把他们送出翼鲁豫地区,具体的事情,李达参谋长会跟你细说。”

齐琏碰见了参谋长李达,李达跟他说:“我已经给中央局发了电报,等东西送到冀南那边,后面的事儿就都由冀南来管了。”

那天,齐琏跟宋励华一块儿去了菏泽北刘庄,找副司令员刘致远。刘致远说:“得拦住杜淑,别让他带着枪走,等他走了,咱们开车把枪运走。”

宋励华说,陈明绍他们一伙人早先就到了独立师那边,亲手把高树勋写的信递给了杜淑。信里头讲明了,打算把你们部队并到咱们军里头。看过信后,记得把枪支弹药还有物资都清点好带过来。这样一来,杜淑肯定不可能空着手走人了。

齐琏和宋励华抵达师部后,试着说服杜淑别扛着枪出门。可杜淑死活不答应,她直截了当地说:“咱们一个师转到民主建国军,要是空着手走,那不就跟押送俘虏一样嘛。枪不让带,那我就不走。”

【04 杜淑侥幸逃脱】

那时候,晋冀豫那块儿的战局是越来越吃紧了,国民党军的整编第3师赵锡田部队,从商丘那边一路往北打过来。眼瞅着,让杜淑走的时间早就过了。

杜淑非得带着枪才肯走,这事儿没商量。所以,齐琏、陈明绍和宋励华三人一碰头,商量了个对策:照着刘致远和高树勋的建议,就让杜淑把枪带上吧。

8月24号那天,杜淑动身往邯郸走。过了差不多一个星期,他们部队到了广平县城,然后就接到了中央局的紧急通知:说让杜淑他们先在广平等着,同时赶紧让齐琏去肥乡那边。

按照命令,齐琏给部队分配好任务,然后就赶到了肥乡。一听说邯郸那边形势有变,他立马决定,让杜部的队伍挪到肥乡城东南边的北杜家村去。

逃跑路上,杜淑瞅准机会,领着队伍就往安阳那边溜,还顺手抓了我方两名战士当人质。等杜淑他们成功甩掉追兵,他们师里的参谋长杜光就赶紧跟齐琏说了杜淑逃跑的大致路径和方位。

齐涟马上跟高厚良和甘思司令员商量了一下,然后决定让一个团在三分区副司令员的带领下,火速前往北皋河。

杜淑正打算渡过流河时,立马被我方队伍给拦了下来。我方抓住的那两个干部大声喊道:“把武器丢掉,等着接受安排!”

结果就是,杜淑的队伍没得选,只能扔掉武器投降,他俩团长也被咱们给抓了。杜淑这家伙还挺狡猾,骑在马上大喊:“别开枪,你们邓政委在我这儿呢!”

战士们一愣神的功夫,杜淑瞅准机会,撒腿就跑。

聊起杜淑为啥会叛逃,杜光招有次对齐涟说了实话:杜淑心里头清楚,国民党早晚得垮,共产党肯定会赢。可他就是受不了解放区那苦日子。

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他心里一直挂念着在国民党工作时被掠夺的那些钱财。

杜淑逃走后,就没再给国民党干活了。到了1948年3月份,他突然去世,一辈子就这么完了。

#图文打卡计划#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